带你学习有用的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日常百科校园生活教育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夷陵之战名词解释考试资料网 夷陵之战名词解释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6-02 00:50责任编辑:侯大石关键词:考试,夷陵,名词解释

夷陵之战名词解释?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延伸阅读

火烧连营是什么战役?

火烧连营七百里是指猇亭之战,又称夷陵之战或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三国三大战役最后一战?

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是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陆逊与刘备在夷陵相持七八个月后,火烧七百里,打败蜀汉军。刘备逾山越险逃入白帝城,忧愤而亡。

猇亭之战诸葛亮为何没有出谋划策?

一,诸葛亮要避嫌。因为诸葛亮的哥哥当时是在孙权那,而且之前就是因为诸葛瑾来要荆州,才导致的孙权跟关羽翻脸。

二,诸葛亮不是谏臣。在汉代都是有专门的劝谏官员的,叫做谏议大夫,这批人专门负责各种方式劝谏。而诸葛亮是战略型人才,出谋划策可以,劝谏可能有些吃力,其后来劝谏刘禅,也只是苦口婆心的教导,说出自己的意见。

三,权位的考虑。诸葛亮从一个卧龙先生成为当时蜀汉的丞相,那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后期,诸葛亮的军师地位几乎被法正取代,因此更加谨言慎行,不敢太直接,给领导压力。

猇亭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

猇亭之战,也叫夷陵之战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之间的战争,最后吴国陆逊以少胜多,击败署国的刘备.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东晋之间的战争,最后谢安领导的东晋军队击败了符坚率领的前秦军胜利. 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8年,是项羽领导的楚军与秦王朝之间的战斗,最后项羽胜利.

夷陵之战的简述?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猇亭之战为什么是以逸待劳?

因为刘备劳师远袭,军队疲惫不堪,东吴本土作战,损耗较小。

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猇亭之战典故?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7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8月夷陵一带打败蜀军。

知识推荐

高优知识网——分享有用的生活百科,一起学习优秀的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446@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3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gaoyou91.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