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学习有用的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日常百科校园生活教育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大韩帝国(大韩帝国的简介)

发布时间:2023-06-08 00:44责任编辑:秦小花关键词:简介

大家最近是不是在找关于大韩帝国或者(大韩帝国的简介)这类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的同事,沟通了很长一段时间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大韩帝国(大韩帝国的简介)的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对“大韩帝国(大韩帝国的简介)”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摘要:

大韩帝国(韩语:????;英语:KoreanEmpire,1897年—1910年)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上的君主制国家。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的第26代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大韩帝国通常被认为是朝……

本文标题:

大韩帝国(大韩帝国的简介)

正文内容:

大韩帝国(韩语:????;英语:KoreanEmpire,1897年—1910年)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上的君主制国家。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的第26代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大韩帝国通常被认为是朝鲜王朝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现今韩国的历史学家为区别后世的大韩民国,又称这一时期为“旧韩国”(???)或“旧韩末”(???)。大韩帝国的疆域与朝鲜王朝相同,大致相当于当代朝鲜和韩国面积的总和,北面隔鸭绿江与图们江与中国和沙俄接壤,南面隔大韩海峡(即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地方行政单位较朝鲜王朝时期有所改变,为道、府、郡三级制,没有了县的建制,只保留一个州即济州。行政区划也与朝鲜王朝略有不同,平安、咸镜、忠清、全罗、庆尚等五道分别被拆分为南北两道,因而由朝鲜王朝时期的八道变为十三道。首都仍为汉城(今韩国首尔)。大韩帝国延续了13年。1910年8月22日,韩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规定大韩帝国将朝鲜半岛的主权永久让与日本,朝鲜半岛遂沦为日本殖民地。1910年8月29日,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生效,大韩帝国亡于日本。

中文名称:大韩帝国

英文名称:KoreanEmpire

简称:韩国

所属洲:亚洲

首都:汉城

主要城市:平壤(西京)、釜山、元山、仁川

国歌:《大韩帝国爱国歌》

官方语言:汉语(文言),韩语

货币:圆(won)

时区:东8.5区(1908年规定)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李熙,李坧

人口数量:17,420,000(1910年)

主要民族:韩民族

主要宗教:儒教、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

国土面积:约222,300平方公里

国旗:太极旗

军队:大韩帝国军

国家格言:光明天地(????)

灭亡事件:日韩合并

建立时间:1897年

灭亡时间:1910年

1、历史

外部局势

朝鲜王朝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前是大清帝国的属国。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控制朝鲜政权,强迫其废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朝鲜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4月,战败的清朝政府在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被迫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

藩王称帝

朝鲜半岛政权在古代长期称臣于中原王朝,其历代君主的头衔都是王,只有高丽王朝时期曾大量僭用皇帝仪制、颇有“外王内帝”之色彩,高丽光宗也有被尊称为“皇帝”的记录。元朝控制高丽、尤其是进入朝鲜王朝时期以后,朝鲜半岛的君主更加恪守藩属之道,僭越之举减少,为明清时期中国外藩之郡王。朝鲜王朝中期文人林悌生前常对人戏言:“若使吾值五代六朝,亦当为轮递天子!”整个朝鲜都流传这个笑话。他临终哀叹:“四海诸国未有不称帝者,独我邦终古不能,生于若此陋邦,其死何足惜!”清朝时期,朝鲜王朝提倡的“北伐论”激起了一些朝鲜人入主中原、继承帝统的愿望,但终究还是不敢擅自称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朝鲜儒臣金若行上疏,认为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后中国无主,朝鲜独保正统,因此请求朝鲜英祖称帝建元,用天子礼乐,结果被英祖贬为庶人,发配黑山岛,被视为“托以尊周,欲启邦衅”。

自近代以来,朝鲜高宗就不甘心对外使用中国所册封的“朝鲜国王”的称号,从光绪八年(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订以来,就采用“大君主”作为外交的头衔,并铸造了“大朝鲜国大君主宝”,作为国书所钤之印。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曾说高宗“每自谓五百年祖宗以来,无大朝鲜大君主之号,尤无外臣为国使员之盛,今则身享其荣,将无以逾其功烈,直迈乎数十王之上”。与此同时,朝鲜国王称“皇帝”之议就产生了。在光绪十年(1884年)的“甲申政变”中,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就提出过“国王称帝”的法案。翌年闵妃集团欲与俄国勾结,脱离中国,造成两次朝俄密约事件。闵妃集团认为联俄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称帝,袁世凯给李鸿章报告说:“俄党诸闵又极怂恿引俄保护,他国不敢侮,可自尊为大皇帝,不受人节制,王心又移。”朝俄密约事件平息以后,袁世凯作《朝鲜大局论》,专门就称帝之议警告朝鲜道:“如以不臣于人为自主,是徒取文字之体面,而不顾宗社之沦亡,贾虚名受实祸,朝始称帝,夕已破灭,得失之计,判然可知矣!”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袁世凯还风闻朝鲜“有称帝之说”。

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则是国王高宗及几乎所有派系势力一致推动的,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自主建国运动。建阳元年(1896年)俄馆播迁以后,政局基本稳定,不过朝鲜高宗仍然滞留俄国公使馆,因而刺激了普通民众的独立自主意识。建阳元年(1896年)4月,参与过甲申政变、留美归来的著名开化派人士徐载弼创办朝鲜半岛历史上首个民间报刊—《独立新闻》,强烈呼吁朝鲜独立,实行近代化改革,大力宣传独立自主精神和西方的民权法治思想,在当时朝鲜各阶层影响很大。比如其中一次社论中写道:“朝鲜人从不知独立为何物,而且对外国人蔑视朝鲜人无动于衷。朝鲜君主曾经每年派使到清国朝拜,取用清国历法,在公文中亦使用清国年号,朝鲜人虽自知属于清国,但数百年间从未考虑洗雪此耻,而一直甘于其属国地位。倘考虑此种懦弱之心理,岂非可悲之人生乎?如提高庶民之地位,首先要提高国家之地位,如提高国家与庶民之地位,其国君主必须与他国君主比肩而立。”同年7月,徐载弼又创办“独立协会”。为了表示其与历史决裂、追求独立的决心,独立协会还在过去朝鲜迎接中国使臣的“迎恩门”原址上建造“独立门”,又把奉迎中国“天使”的驿馆“慕华馆”改称“独立馆”,用作独立协会办公室。

建阳二年(1897年)2月,高宗搬出俄国公使馆,回到汉城庆运宫(今德寿宫)。此后不仅有民间开化派的《独立新闻》和独立协会呼吁称帝建国,代表传统势力的儒生和大臣们也纷纷上疏,引经据典,请求高宗即皇帝位。建阳二年(1897年)5月1日,前承旨李最荣上疏请高宗称帝,5月9日,以权达燮为首的地方儒生开始不断上疏请求称帝建国。5月16日中枢院议官任商准上疏,5月26日幼学(未取得功名的儒生)姜懋馨上疏,郡守郑乔也上疏驳斥反对称帝的言论。光武元年(1897年)9月25日和26日,作为高级官员的农商工部协办权在衡和外部协办俞箕焕上疏强烈请求高宗称帝。9月29日奉朝贺(致仕官员的一种荣誉官名)金在显联716名缙绅上疏请求称帝;9月30日议政大臣沈舜泽和特进官赵秉世代表所有朝廷官员上疏劝进。在这些纷至沓来的上疏中,陈述了多种称帝的理由,比如称帝可以巩固国势,确保独立之实,“甲午更张之后,有独立之名而无独立之实,国是靡定,民疑满腹……而目下矫正之方,亶在乎正威仪、尊瞻视,使民心有所趋向也”;也有很多人提到朝鲜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正统性,比如姜懋馨上疏指出:“我邦虽疆域不大,羲、黄以来,五千余年正统相传之礼乐文物,亶在于是”,李秀丙上疏指出:“陛下圣德大业,宜承大明之统绪”,外部协办俞箕焕更是引用欧洲历史,称清朝和朝鲜共同承接中华正统,就如同奥地利和德意志共同承接罗马正统,所以朝鲜也应称帝;还有大量上疏运用了《万国公法》,论证称帝建国的可行性,比如权在衡的上疏中引用了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第84~86章的内容及其注释,恳请高宗不要顾忌外人的议论,立刻称帝建国;此外还有上疏写道:“我邦统合三韩,陆地疆土延亘四千里,人口不下二千万”,具备了称帝的规模。《独立新闻》对此发表评论说:“数百年来,朝鲜人只视清国皇帝为唯一皇帝予以尊奉,然而此时朝鲜的忠臣们开始认为朝鲜大君主陛下实乃与清国皇帝地位同等,这的确是朝鲜已经得到自主独立的表征”。此时尽管有柳麟锡、崔益铉等腐儒以朝鲜为明朝藩臣为由反对称帝,但已无法扭转历史的车轮,高宗称帝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事实上,请求称帝的上疏运动很大程度上出于高宗李熙本人的授意。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遭到了包括日俄在内的各国的冷眼相对,日本的福泽谕吉甚至还撰文揶揄道:“据近日的消息,原来传闻中的尊号之议已经确定下来,朝鲜国王今后将以皇帝陛下称之。这实在是令人惊讶不已的事。称号为国王或皇帝,其实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说到其皇帝陛下支配的‘帝国’之状况如何,从外面看该‘帝国’简直不成体统。这位国王直到近日还寄居于他国公使馆,连国王自身之居所都难以安定而遽然称帝,对国内外还能施加怎样的威严呢?”因此,高宗需要借助营造“举国一致推戴”的氛围,以获得列强的承认,实现他自己的称帝计划。史料记载高宗的称帝计划“各国力阻之,俄使则曰:‘贵国必欲僭号,我俄当绝交!’上始惧,然垂成而沮,殊不雅观,乃授旨臣僚,相继陈请,有若上之屈意徇众者……”日本驻韩公使加藤增雄也向日本政府报告道:“国王希图形成上下官民一齐仰望,举国舆论同声拥戴的情形,而引起列国驻朝使臣的关心,以称帝一事无法中止为由取得列国使臣的同意。先是在即位前夕,朝鲜政府派遣宫廷官员到各使馆暗中探听其意向,并且对他们进行游说使其出面斡旋,但是使臣中或是劝止,或是表现出冷淡态度,谁也没有做出认真表示。”所以,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不仅有来自朝野各派势力的强烈呼吁,高宗本人则是幕后最大的推手。

高宗登基

当时的中国对高宗称帝普遍抱否定态度。据清朝驻韩领事唐绍仪的报告,朝鲜政府曾考虑定国号为“大华”,后改为“大韩”,他不屑地数落道:“僭窃之极,从古未闻,似此妄自尊大,不知戒慎,恐东方之祸机亦即伏于此矣!”《申报》则评论说:“噫!内忧未靖,外患迭兴,而尚欲帝制自为,居然妄自尊大,亦多见其不知量矣!”只有章太炎明确支持朝鲜称帝,他认为朝鲜是与南朝、南宋类似的“诸夏之真王”,最有资格称帝并继承中华正统,所以“韩建光武,固以崇矣”。同时他还批评“今燕蓟之顽臣,鄙逖朝鲜以为东夷;朝鲜之视吾土,亦以为挚维于建虏而莫之脱。是则无异南北之相谥号以为‘岛夷’、‘索虏’,索虏则名实既副矣,若?讦‘岛夷’者,果厌人心乎哉?”

光武改革

由于光武改革的局限性,一直是韩国独立和改革的急先锋的独立协会与政府的矛盾逐渐加剧。独立协会中受过美国教育的激进分子如李承晚等人甚至鼓吹民权,并几度在汉城酿成官民冲突。独立协会于光武二年(1898年)12月被大韩帝国政府取缔,李承晚等人被逮捕并被判刑,其创始人徐载弼也离韩赴美。

夹缝政权

大韩帝国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略,然而其自身国家被外国支配的情况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自始至终并未获得真正的独立。大韩帝国成立前后,日本与俄国先后签署了《小村-韦贝协定》、《山县-罗拔诺夫协定》、《西-罗仙协定》,协调两国在韩国的势力范围和各种利益。但双方都明确反对以北纬38度线为界直接划分两国在韩势力,因为日俄都欲独吞朝鲜半岛。这一时期,日、俄两国对朝鲜半岛的侵略由直接干涉其内政转为以经济侵略为主。俄国利用“俄馆播迁”获得了朝鲜半岛北部丰富的林业资源,而日本则将大韩帝国的渔业权利尽数攫为己有,还在光武七年(1903年)铺设了京釜铁路,使得处于劣势的韩国民族企业也在与日俄的恶性竞争中举步维艰。

乙巳条约

日俄战争以日本获胜告终。光武九年(1905年)9月,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本自此独占朝鲜半岛。于是日本政府逼迫韩国与之缔结其一手炮制的保护条约,在韩国宫廷的御前会议上,诸大臣坚决反对缔约,亲日派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同意缔约。当年11月17日,日本派遣数万军队开入汉城,包围庆运宫。日本特使伊藤博文和驻韩司令长谷川好道携条款亲自进宫,由于高宗称病缺席,由韩国政府的八大臣负责会见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对八大臣威逼利诱,以学部大臣李完用(李完用已由亲俄转向亲日)为首的原本亲日的五大臣同意缔约,其余三人则表示反对,其中参政大臣(总理大臣)韩圭卨因为坚决反对缔约被日本军强行拖出宫廷。日军还从韩国外部夺取大印,强迫韩国外部大臣朴齐纯在《日韩保护协约》(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上签字。大韩帝国从此名存实亡。

根据这个协约,大韩帝国撤消外交机关,并不设外务大臣职务,这样,韩国就失去了外交及内政主权,变成日本的保护国,实际上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韩保护协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立即激起韩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韩国各阶层人民一致要求“废除保护协约”、“驱逐倭寇、诛灭五贼”。《皇城新闻》立即把签约的真相公布于世。称保护协约公布之日为韩国“全民哀悼的日子”。主笔张志渊所撰写的题为“是日也,放声大哭”的社论,反映了韩国人民对保护协约痛恨之情。当时韩国社会的情况,“学生闭校痛哭,教徒呼天悲泣,商贾撤市狂呼,儒生投章叫阖,元老大臣抗事累日,而日人或以兵劫之,或拘而辱之。于是侍从武官长闵泳焕拔刀自刎,原任议政大臣赵秉世饮药自裁,殉于独立。农民金台根在水原停车投石击伊藤博文不中。奇山度、李种大、金锡恒等十一人谋刺五贼,事泄被逮,李建奭呕血死狱中。”

统监统治

光武十年(1906年)3月2日,伊藤博文来到汉城,就任韩国统监。他先后扶植朴齐纯和李完用建立傀儡内阁,又以协助韩国改革为名,抛出“施政改善”的幌子,强迫韩国向日本借款1000万日元,引发了韩国人民的“国债报偿运动”。而高宗皇帝也不甘心做傀儡,《乙巳条约》签订不久,高宗皇帝就秘密写信给美、俄、德、法4国首脑,宣布《乙巳条约》无效,但这四国首脑都不予理睬。

光武十一年(1907年),发生了“海牙密使事件”。海牙召开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高宗皇帝秘遣李相卨、李儁、李玮钟三人带着高宗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书信和参加会议的委任状前往海牙,控诉日本对韩国的侵略,呼吁各国声援韩国,宣布《乙巳条约》无效。由于与会各国均承认日本对韩国的保护权,于是向高宗皇帝确认代表身份,此时韩国电信权落入日本手中,询问电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闻讯大怒,通知和会委任状系伪造。日本指责韩国违反了保护条约,企图借机废黜高宗。伊藤威胁高宗说:“陛下用如此阴险手段蹂躏日本的保护权,不如对日宣战”,“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进行,大可以公开干”。伊藤还指使韩国卖国组织“一进会”开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动。在伊藤的唆使和恫吓之下,李完用内阁于1907年7月6日至18日举行3次御前会议。会上农商工部大臣、一进会会长宋秉畯对高宗进行威胁说:“今为陛下着想,只有两计:一则陛下亲赴日本,向其(明治天皇)谢罪,二则陛下……迎长谷川司令官,向其谢罪,不然开战败后将如何受辱,难以设想。”7月17日,李完用等七大臣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忍无可忍,拍案怒斥道:“卿等欲将朕卖与统监乎!”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达汉城,和总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双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军国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却诡称韩国皇帝已经退位。

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19日,日军在汉城南山倭城台正对着庆运宫驾设6门大炮,并派日军包围庆运宫。在日本兵严密看护下,7月20日在庆运宫中和殿举行“禅位仪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为纯宗,改元隆熙。

纯宗即位四日后,在汉城的日本外相林董和韩国统监伊藤博文将韩国总理大臣李完用唤至韩国统监府,交给他事先拟好的七款《日韩协约》草案。李完用立即召开内阁会议,一字不动地通过了这一协约,当晚李完用在伊藤住所签字,史称《丁未七款条约》(第三次日韩协约)。协约内容是:第一、韩国政府在改善施政方面,必须接受统监的指导;第二、韩国政府制定及采取重要的行政措施,均须事先得到统监的同意;第三、韩国的司法事务,须与普通行政事务区分开;第四、韩国高等官吏的任免,须经统监同意;第五、韩国政府应任命统监所推荐的日本人为韩国官吏。

隆熙元年(1907年)7月27日,日本又迫使韩国傀儡政府公布《新闻法》,7月29日,发布《保安法》,剥夺了韩国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一切自由。8月1日,日本强行解散韩国军队。这一行动激起了第二次反日义兵运动的高潮,日本急忙集结兵力,才在两年后镇压了义兵运动。同时,也开始了由日本人作为次官,实际掌握中央及地方行政大权的时期。

为加速吞并韩国,日本强化了在韩国军事警察统治。统监府成立时,在韩国的日本宪兵约有800人,隆熙元年(1907年)末已增为2000多人,隆熙二年(1908年)更达到8600多人,宪兵特务遍布韩国各地。日本过去在韩国只有1个师团的兵力,韩国统监府成立后到隆熙二年(1908年)5月前,又增加1个旅团,两个步兵联队(团)和1个骑兵联队。对韩国人民的反抗,采取了残酷迫害和血腥镇压的措施。据统监府显然是缩小的官方统计,从隆熙元年(1907年)7月到隆熙二年(1908年)底,就杀害了近一万五千名反抗日本的韩国人。

隆熙三年(1909年)春,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令外务省政务局长仓知铁吉起草关于韩国问题的文件。仓知铁吉拟订了吞并韩国的《对韩政策的方针》和《对韩施政大纲》。3月30日,小村向首相桂太郎提交了这两份文件,桂太郎当时即交给内阁考虑。4月10日桂太郎、小村和正在东京的韩国统监伊藤3人就吞并韩国问题密谈。伊藤博文表示完全同意两个文件。7月6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文件,并得到天皇批准。《对韩政策的方针》即关于日韩合并的决议规定:“在适当时机断然实行对韩国之合并。使合并后之韩国成为(日本)帝国版图之一部分。”《对韩施政大纲》则主要有以下内容:在合并韩国时机到来之前,须“在韩国驻扎必要之军队,并增派大批宪兵及警察”;“将韩国铁路移交日本政府的铁道院掌握”;“尽可能多地向韩国移民,以加强日本势力”;“进一步扩大在韩国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厅的日本人官吏的权限”,等等。7月12日,日本又强迫韩国政府签订“协约”。韩国政府向统监府司法厅交出司法权和监狱事务,接着又取消了韩国政府的军部。

帝国灭亡

伊藤博文被刺大大震惊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政府趁机煽动复仇情绪,为吞并韩国制造舆论。军政首脑山县有朋、大隈重信、寺内正毅等劝说桂太郎内阁立即吞并韩国,有的公开发表声明、谈话,敦促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御用报刊也推波助澜。“朝鲜问题同志会”、“偕乐园”等组织纷纷出笼,四处演说,鼓吹吞并韩国。隆熙四年(1910年)初,在日本第26届议会上,在野党议员组织“中央俱乐部”,向首相提出质询,要求追究“推动合并不力”的现任统监曾祢荒助的责任。隆熙四年(1910年)春,曾祢荒助回东京治病,日本政府遂将其解职。5月30日,任命陆军大将、前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出任统监。6月3日,日本内阁通过了《对韩国施政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吞并韩国后,设立总督府,“总督直接隶属于天皇”,在朝鲜半岛“有统辖一切政务之权限”,“委总督以大权,有发布有关法律事项、命令之权限”等。寺内正毅又据此拟订《日韩合并条约》,方案包括改“韩国”国号为“朝鲜”等22项条款。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汉城的日本军、宪、警全部出动,警戒全城,城门、要冲、大臣住宅和皇宫更是戒备森严。下午1时,召开了御前会议,总理大臣李完用说明与统监府交涉经过,强调“韩日合邦”不可避免,并宣称全体大臣一致赞成合邦。下午4时,李完用和农商工部大臣赵重应到统监府,提交了纯宗皇帝授予签约的委任状。李完用和寺内正毅在《日韩合并条约》上正式签字。8月29日,《日韩合并条约》生效,大韩帝国彻底灭亡,前后历时仅13年,传2帝。

《日韩合并条约》共计八条,第一条规定:“韩国皇帝陛下将韩国之一切统治权,完全永久地让与日本皇帝陛下”。第二条规定,“日本皇帝陛下接受前条所举之让与,且允许将韩国全部合并于日本帝国”,等等。同年9月30日,日本公布朝鲜总督府官制,任命寺内正毅为第一任总督,10月1日起成立总督府。总督府在朝鲜半岛推行了以“皇化”(奴化)为目的的“日韩一体”的同化政策,以毁灭韩民族。在日本军人总督手下,对朝鲜半岛实行军人武断统治,由宪兵司令官担任警务总长,禁止朝鲜半岛结社、集会,取消了言论和新闻自由。此外还颁布《朝鲜教育令》,对朝鲜半岛进行奴化教育,强迫高丽人以日语为“国语”,强制各级学校用日语教学。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经济命脉也进行全面的控制。在吞并朝鲜半岛的头4年中,殖民者将租税提高了4~5倍,并在其10年时间内,从朝鲜半岛农民手中夺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仅东洋拓殖会社就霸占了10多万公顷的土地。朝鲜半岛75%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沦为佃农、半佃农。日本殖民者还不断增加朝鲜半岛粮食和原料的输出。从1910年-1919年,按价值计算,大米输出增加了17倍,大豆增加了3倍多,棉花增加了26倍。为巩固其殖民统治,日本政府还不断向朝鲜半岛移民。从此,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李坧则被降为“昌德宫李王”,太上皇李熙被降为“德寿宫李太王”,软禁在这座五百年历史的悠久宫苑中,成为了自己国家土地上的异国囚徒。

2、政治

政治方面,朝鲜高宗大力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由于之前掣肘高宗的势力如大院君、闵妃、日本人等均消亡或削弱,所以朝鲜王朝已经衰落上百年的君主权力再次膨胀。高宗皇帝李熙独揽朝政,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先下令废除甲午更张时期确立的责任内阁制,恢复了议政府,扩大宫内府权力,使议政府、中枢院、宫内府等机构俯首听命于自己。高宗还总揽军政,在宫中成立“元帅府”,自任陆海军大元帅,皇太子任元帅。同时又延续了甲午更张以来引进的西方君主国家的文官体制,但这已变成为君主专制服务了。光武三年(1899年)8月17日,大韩帝国政府颁布《大韩国国制》(大韩帝国宪法),确立大韩帝国是君主制国家,明确规定了君主的“无限君权”。至此标志着韩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经济

英国人在韩国取得以及架设电车、电灯的专利。汉城的洪陵-东大门线于光武三年(1899年)正式通电车。韩国与美国合办汉城电力公司,汉城电气、自来水供应自此开通。首都汉城的市政建设也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汉城皇国中央总商会发起商权守护运动,藉此摆脱外国,成立国办企业。韩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方兴未艾,银行、工厂相继开设,传统纺织工业逐渐近代化,釜下铁路公司成为韩国国人企业公司。

光武二年(1898年),大韩帝国政府开马山、群山、城津(今朝鲜金策)三港口及平壤作为供外国船只停泊逗留的国际港口。又设各国侨民居留地。这也是大韩帝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体现,即把居留地变成“各国互相牵制的工具”。

4、文化

高宗皇帝非常重视教育,他在光武三年(1899年)4月下诏:“国家之开设学校,作成人材,将以广知见而求进益,以为开物成务、利用厚生之基本也。现今世界各国之蒸蒸日上,富强无敌者,岂有他哉?不过曰从事格致之学,究解物理之蕴,识已精而益求其精,器已巧而愈出愈新也。有国之要务,宁有先于此哉?我国之人才,未必多让于外国,而特以教之无素,故人民之知见未开,农商之功业不兴,以致民产日蹙,国计日绌。……自政府另饬该部,无得踵前因循,一概认真办理,期有作成开进之功。”高宗皇帝颁布了大量近代学校教育规则,如《医学校官制》、《中学校官制》、《商工学校官制》、《外国语学校规则》、《中学校规则》、《矿物学校官制》、《邮务学徒规则》和《电务学徒规则》等。在大韩帝国政府的支持下,直至光武三年(1899年),韩国共成立了10间汉城国立小学、6间外语学校、1间医科学校、1间师范学校及62间地方国立小学,同时也对外派出留学生,韩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过由于财政问题和思想问题,日俄战争前的韩国新式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事业直到光武末年才全面开花。

光武年间,韩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上也发生着诸多变化。韩国报业发展迅速,涌现了《独立新闻》、《帝国新闻》、《皇城新闻》、《大韩每日申报》等近代报刊。韩文(训民正音)得到提倡,成为韩国的国语。政府公文不再只用汉字,而采用韩汉混用的字体(国汉文混用体)。推翻金弘集内阁后,朝廷虽然废除了强制断发易服的命令,但随着光武改革的深入,韩国皇室业已在对外场合换成西式装束,光武三年(1899年)2月1日高宗李熙接见清朝使臣徐寿朋时就穿的是西式礼服。光武四年(1900年)4月,高宗皇帝以敕令第14号的形式颁布“文官大礼服制式”,规定政府文官大礼服用西式大礼帽、大礼衣,小礼服真丝高帽、燕尾服,常服等“并用欧制”。此后韩国的大部分上层人士和一些百姓也相继断发易服,而韩国的警察和军人更是在光武六年(1902年)后全部穿上西方制服了。

5、外交

中韩复交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但由于朝鲜毕竟是清王朝两百多年来的附属国和甲午战争期间的敌国,因此清政府对中朝复交持保留态度,对朝鲜的亲日政权也很不满,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进程较为缓慢。尽管如此,中朝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经济文化联系紧密,且朝鲜在1896年2月“俄馆播迁”以后由亲俄政权取代亲日政权,而同年6月清朝大臣李鸿章又在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两国又都有了“联俄制日”的政治基础。如此一来,中朝两国复交条件业已具备,是顺理成章之事。朝鲜方面多次请求清朝与其建立平等外交关系,但清朝政府仍放不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说什么“英、法、德驻韩皆是总领事,南美如秘鲁、伯理维亚(玻利维亚)等小国,俄、奥、德亦派总领事”“如果韩王必欲居自主之国……中国派总领事一员驻扎汉城,代办使事,以存属国之体”,仅同意设领事官而已。1896年11月24日,唐绍仪被任命为驻朝总领事,中朝虽然并未正式建交,但毕竟迈开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边界争端

大韩帝国时期,与中国清朝的外交事务中最主要的就是边界争端,即著名的间岛问题。这里所谓的“间岛”并不是一个岛,而是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今天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这里历来是中国领土,然而由于19世纪末以来朝鲜北部地区居民的大量“越垦”移民,这里竟成为中韩两国边界事务中的“多事之地”。

根据光武三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9月11日签订的《中韩通商条约》第12款的规定,中韩两国应在该条约签订之后“重订陆路通商章程税则”,以便确定两国陆上边界并重开边境互市。同年9月23日,清政府首任驻韩公使徐寿朋曾草拟陆路通商章程24条并呈报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却以其他国家可能要求“援照”为由而决定“暂时搁置”。

到沙俄出兵占领东北地区之后的光武四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0月,韩国方面在俄国的支持下,趁机加紧对图们江西岸地区的蚕食和侵犯活动,致使中韩边境局势日益紧张。被韩国政府先后任命为“视察使”及“北边垦岛管理使”的李范允,先是在图们江西岸的中国延边地区调查“越垦韩民”的人口及其生活情况,进而无视中国领土主权而在延边地区组织非法武装,征收税捐,甚至袭击中国地方官员和军队。中国政府一再向韩国方面提出抗议,并要求制止李范允在延边地区的非法活动,却都遭到了拒绝。

于是,从光武四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到光武八年(1904年,光绪三十年)4月间,延边地区的中韩交界区域一再出现边界争议甚至武装冲突事件,从而导致了中韩近代边界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对立与冲突局面。到日俄战争爆发的光武八年(1904年,光绪三十年)2月初,清政府决定中韩两国之间的“陆章从缓,勘界先办”,并于3月15日照会韩国政府,正式提议对于两国边界即日派员“会同重勘速定,然后再议陆章,以期久远遵守”。

然而,因2月23日的《日韩议定书》而已受日本武力控制的大韩帝国政府,已经失去了在边界会勘等重大外交问题上的独立决定权,因此没有对此提议做出正式答复。当时,受到中韩边界冲突及其紧张局势直接冲击与危害的,首先是与韩国仅隔一条图们江的吉林地方当局。光武八年(1904年,光绪三十年)3月,护理吉林将军富顺根据署理延吉厅同知陈作彦的报告,将光武五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以来“韩兵越界烧掠伤人情形”详细咨报清政府外务部及驻韩公使许台身,并建议向韩国政府要求赔偿并惩办有关“带兵官弁”,同时还提出了由陈作彦拟定的“中韩边界善后章程”草案,主要内容包括重江防、禁潜越、核租种、杜勒买等四项。清政府却没有及时做出明确的指示,也没有据此向韩国方面提出进一步的交涉要求。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韩国政府的拒绝态度以及清政府的软弱立场,才导致了中韩边界问题未能在两国中央政府层面得到及时有效的协商与解决,而日俄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干涉更使这种协商难以展开。同年6月15日,中韩签订了《会议中韩边界善后章程》12条,但这个章程并没有对两国边界作出最终判决。

日俄战争结束以后,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实际殖民地,并在《日韩保护协约》(乙巳条约)中彻底丧失了外交权。原先的中韩边界争端便成为了中日双方的交涉。在中国官员和学者(包括辛亥革命先烈吴禄贞)的多方努力下,日本被迫放弃对中国领土的无理要求。隆熙三年(1909年,宣统元年)9月,中日双方代表在京师(今中国北京)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协约”,确定间岛为中国领土。中韩两国对于间岛的争端告一段落。

6、大事年表

1897年

8月:高宗定年号为光武。

10月12日:高宗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

1898年

2月:高宗生父兴宣大院君逝世。

3月:独立协会召开万民共同会。

5月:开放马山、群山、城津三港及平壤。

7月:设置量地衙门及总裁官。

9月:茶毒事件,亲俄派暗杀高宗未遂。

10月:独立协会召开官民共同会,提出“献议六条”。

12月:朝廷下令取缔独立协会,其领导人李承晚等被捕。

1899年

1月:创建大韩天一银行。

8月:颁布宪法《大韩国国制》。

9月:《中韩通商条约》签订,韩清建交。

1900年

4月:韩国自主铺设的京仁线铁路通车。

9月:《陆军法律》制定。

1902年

5月:定平壤为“西京”。

1903年

4月:俄国强占平安北道龙岩浦。从日本购买的扬武号军舰驶入仁川港。

1904年

1月:发表《芝罘宣言》,宣布韩国中立。

2月:日俄战争爆发,《日韩议定书》订立。

8月:《第一次日韩协约》订立。一进会成立。

1905年

4月:京义线铁路通车。

8月:《大韩每日申报》创刊。

11月:《第二次日韩协约》(《乙巳条约》)订立,韩国成为日本保护国。韩国人民掀起反日义兵运动。

1906年

3月:日本设立韩国统监府。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韩国统监。

爱国启蒙运动兴起。

1907年

6月:海牙密使事件。

7月:高宗退位,纯宗即位。《第三次日韩协约》(《丁未七款条约》)订立。

8月:大韩帝国军解散。韩国人民掀起反日义兵运动的高潮。

1909年

1月:伊藤博文带领纯宗李坧南北巡幸。

6月:韩国统监伊藤博文卸职,曾祢荒助接任。

9月:《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间岛协约)订立。日本展开“南韩大讨伐”行动,扫荡义兵。

10月: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1910年

5月:寺内正毅出任第三任韩国统监。

8月22日:《日韩合并条约》订立,韩国被日本吞并。

8月29日:《日韩合并条约》生效,日本设立朝鲜总督府。大韩帝国正式宣告覆灭。

结束语:

以上内容就是大韩帝国的简介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大韩帝国的相关知识,请收藏本网站!

知识推荐

高优知识网——分享有用的生活百科,一起学习优秀的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446@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3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gaoyou91.com All Rights Reserved